1.构建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航,一体两翼”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
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资选拔标准的制订、促成团队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,并将其细化到课程育人目标,分解落实到教学过程,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。
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体。充分发挥团队中1名团总支副书记、2名党员教学示范岗的模范带头作用,坚持“四个相统一”,以“四有好老师”以及学校立德树人“十用”核心育人理念,建设课程思政示范团队,自觉坚持育人为先,孕育“德能双修、务实协作、融合创新”团队文化。
以“教学水平提升”和“育人能力增强”为两“翼”。通过各项教学比赛,教育教学培训、集体备课、集体研讨来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,课程主讲教师应做到讲授各有风格,各有特色。通过团队教研和内部督导机制,练强课程思政“三项基本功”,即“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、有机融入课堂教学、教育者先受教育”,不断提升团队整体执教能力和育人能力。
在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航,一体两翼”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下,组建由专业课教师、思想政治工作者、教务管理人员、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四方联合的课程团队,团队结构优良,自觉建立集中教研、集中培训、集中备课、集中凝炼的协同工作模式,逐步形成团队的有效运作机制。依托学校、学院和团队内部督导听课制度,建立动态优化机制。
构建四共四促工作机制,即共同学习,促提质;共同研讨,促改进;共享资源,促创新;共享成果,促推广。均衡发展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。探索共同学习共同研讨,定向帮扶机制,解决团队教学能力不均衡问题,提升团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;探索通过共享资源共享成果的途径,将教学和育人经验总结凝炼,形成精品案例,提升模块、专业整体的课程育人水平。依据教师特征,优化配置模块教学团队。以课程模块化为核心,以项目化为导向,突出物联网的多行业应用性,按照专业领域技能要求、行业领域特色、教师能力特点组成核心模块单元的教学团队,明确成员角色和团队分工职责,优化配置,使教师的行业背景和技能优势适应于特定的教学项目,各个模块单元充分共享教师的能力优势,达到模块单元教师资源配置最优。明确分工,践行团队协作模块化教学。课程团队所有成员全程参与课程标准开发、课程结构改造、课堂教学(含课程思政)设计与课程评价等教学建设。任课教师根据“模块-模块化课程-教学项目”的组织架构开展教学项目重构、教学设计;根据岗课赛证建设逻辑实施模块化教学过程管理,结合学情,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机制。践行团队四共四促教研机制,做到课程建设统一协调,分工协作精细优化,并形成“团队教师-学生-督导”逐层评价反馈机制,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。
3.优化“四合驱动”课程育人模式,培养服务于智能智慧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
“四合驱动”是基于“共生”概念提出的。“共生”(Symbiosis)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安东·德贝里(Anton de Bary,1879) 提出,在生物学上是指“不同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,且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”。“共生”自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后强调多元异质主体之间的共同生活、共同生长和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,为人类、自然与社会的共生发展提供了普适性的视角。“四合驱动”的提出基于“共生”立场的视角,强调在探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所持有的共生价值观念,以及分析影响课程共生发展的多元要素、动力机制和运行方式。“四合驱动”课程思政模式是以“共生”为视角,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生价值取向、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实践路径进行判断、评价与确定。
“四合”也是一种协同工作模式,课题组后续将继续梳理“四合”之间的内在逻辑,对其进行调整改进,使其更加科学合理。首先是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,通过学校、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间的配合,专业课教师同思政课教师的配合,共同规划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与策略,教师各有专长,相互补充,保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。第二是在课程建设的宏观层面上,教学总体规划实现项目内容与思政育人元素融合,在项目背景下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,使思政育人主题贯穿整个项目单元。三是在教学微观设计层面上,使每各小节或者学生学习任务中所含的知识点、技能点与思政育人目标融合,呼应主题的同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小细节。最后,对所设计的思政与人元素、对学生所引领的价值观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检验,教学效果检验上使评价体系跟思政成效结合,运用线上线下两种渠道,多方助力课程育人。
地址:重庆大学城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